

2015年5月20日新民晚報
創新之路”系列報道之一:“實驗農場”的教學經
發布日期:2015-04-15 責任編輯:本條信息已被查看了 2319 次設置
A+A-
夜晚模式
編者按:“創新是上海發展最大動力,要成為城市的‘基因’”,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日前強調,上海要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必須要有轉型的思維、創新的理念、科學的方法。沒有創新,上海未來是沒有出路的,創新力度不夠,也是沒有出路的。作為一所上海地方高校,我校多年來緊緊圍繞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目标不動搖,推動科學轉型,提質增效。今起黨委宣傳部将推出“創新之路”系列報道,集中反映我校教師在教學、科研等領域的所思、所想、所為,敬請關注。
“實驗農場”的教學經
四月的海大校園綠柳扶蘇、花朵搖曳、充滿生機,漫步美麗的校園,不經意間走進行政樓後面的空地,“上海海洋大學經管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農場”的牌子伫立在田埂邊。這便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教師沈雪達的一塊教學“實驗田”。2013年的清明,在學校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面積為一畝多(約八百平方米)的實驗農場正式開建。作為其中的主要負責人,沈雪達表示,在大學校園内辦經營研究性質的農場并非易事。兩年來,這個年輕的校園農場經曆了諸多改革,尋求突破與發展。

沈雪達老師在農場指導學生開展生産實踐
資深專業教師轉型“校園農場主”
提及最初在校内辦農場的緣由,沈雪達不由地感歎,作為一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老師,常常接到畢業學生的電話,有學生反饋說,盡管自己大學本科學習了四年的農林經濟管理,但畢業後依舊對農業沒有丁點的了解。
一番抱怨對沈雪達觸動很大。書中有雲:“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沈雪達多年從事農業經濟教育,對農業、農業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借着學生反饋的契機,他向學校有關部門提出在校内成立“試驗田”的想法,提議順利地獲得認可并得以實施。
肩負着對“一塊地和一群娃”的責任,沈雪達滿懷信心地“扛着鋤頭”出發了。農場開建的消息很快傳到學生當中。學生剛進校接受新生教育時,相關教師就向他們宣傳介紹實驗農場,鼓勵感興趣的同學積極參與這個活動,老生也會從輔導員處得到活動消息。
由于實驗農場的本身出發點在于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學習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場地和平台,作為課堂教育以外的一個補充,增加體驗,其主要受衆群體便暫時局限于一個專業的學生。但是,依然有其他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聞訊而來。
對于農場的建設,沈雪達有着自己的設想,“我希望所有參與的同學都是根據自身興趣前來,充滿想法地去經營。”傳統大學教育中一般為課堂聽課居多、實踐動手活動略少,體驗認識的過程能夠讓知識更好地被吸收,“我們也不是單純地去種地,而是類似于實行項目計劃。一年種植下來,如果做得好的話,學生是可以測算到一塊地的投入産出,以及該種植作物的經濟效益。倘若能夠堅持個三年四年,學生對農業經營應該會有很好的認識。”
“農場主”不好當農業經營不斷改革
剛開始經營實驗農場,沈雪達非常相信手下的大學生“小農民”們,把這一畝多的地劃分下去,每塊地插一塊小牌子,一個學生自主經營一小塊地。然而農場經營并沒有最初想象的那般順利,“很多同學沒有農業生産的經驗,他們把農業想得非常簡單,播種的時候過來把種子或苗種下去,農作物成長的階段中幾乎都不來看一下。等到收獲的時節,一個個提着籃子來收割,結果發現地裡除了一片雜草外什麼也沒有。”沈雪達在體驗經營農場的探索過程中如此體悟。
實際上,農業并不簡單,它是一門科學産業,做一個合格的農業經營者相當不易。沈雪達介紹,種植者首先要懂得農藝,即農業生産的基本規律,規模化的農業生産還需具備市場、機械等方面的知識。“農作物在生産過程中需要人為栽培,除草、施肥、松土,樣樣都不能少,這些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學生都沒有掌握,哪裡會碩果累累呢?”農場沒能帶來預期的生命力,沈雪達心裡也是雜草叢生,萬般不是滋味。
最初學生都是因為感興趣來參與活動,經曆後的收獲卻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興趣隻增不減,收獲作物後新的想法又湧現出來,就繼續經營、實踐、學習;有的學生嘗試了一年半載,莊稼、植物的長勢都不好,沒什麼成果,自己也漸漸不上心,就逐步退出了。
實驗農場體制無法适應大學校園與學生群體,亟待改革。沈雪達一幫老師經過甄選方案、考慮再三。現在試行的方案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勞動能力,劃分給個人的土地沒有原來那麼大了,在保質量的前提下再提高農作物産量。每個禮拜二下午三點左右,農場主集中人員,學生進行有計劃的集體活動。負責老師到場指導,觀察學生種植情況,并在活動前逐一對每個同學種的作物進行講解,讓同學充分了解所種植的作物目前的長勢,以及現在應該實施哪些步驟。
現在,除去一些有想法的“個體經營戶”,沈雪達對場地的大部分範圍内實行統一經營,同學做參與者,一禮拜過來體驗生活一次,實行分配任務、學生執行的制度,成效較之前顯著提升。
紅薯個大、白菜甘甜實驗農場邁向高效農業
除了提供體驗機會給學生之外,實驗農場在種植特色上也有可圈可點之處。農場内所種植的所有作物都不噴灑農藥。盡管現在還未完全有機化,但綠色無公害化種植已經實現。目前還未發生過毀滅性蟲害,蠶豆、綠葉菜上的蚜蟲均是用皂粉加水稀釋後噴上去消滅的。種植過程也不是完全照本宣科,資料顯示說一就不是二。沈雪達注重種植技術,堅持自主研究栽培,所培育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都是在農場内自主育苗,而不是在市場上直接買苗。
兩年内,學生種植蔬菜品種達幾十種,土豆、芋艿、青菜、菠菜、茄子、刀豆樣樣都有。2014年種植的糯玉米收成良好,經過測算,一畝地産量在兩千至兩千五百斤左右,同年種植的紅薯個頭非常大。沈雪達很自豪地說:“我們産出的東西,老師和學生品嘗之後普遍一個反應,都說味道好,番茄原汁原味、紅薯個大味美、白菜回味甘甜。”
今年,從農業經營的角度出發,沈雪達計劃嘗試種一些經濟效益高的水果,目前正在試驗階段。品種均引自國外的優良品種,包括櫻桃、猕猴桃、藍莓、李子、油桃、桑葚等,主要為探索這類引進品種在學校所處這一地區的長勢,計劃經過三五年的觀察,選擇适合培育的品種進行育苗,為當地高效農業的發展做點兒探索。
兩年的經驗也讓沈雪達對農場的管理更得心應手一些,苗種、肥料、耕作工具都準備齊全,提供給學生使用。學生有想法也可以自己去買種子,查閱資料來種植想種的作物,農場方面盡力予以物質上與指導方面的支持。沈雪達表示,考慮過在未來,在實驗農場日趨成熟、完善的時候,向全校範圍内的學生開放,可能的話也鼓勵學生開展農業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