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刺繡、白族紮染、鮮花餅、野生菌、油菜花等特色産業讓人流連忘返;走山路、進農村、下基層、挖“紅色”,時時刻刻都有新鮮的故事發生,所見所聞都給實踐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上海海洋大學“先鋒引領,山海築夢——田野黨建守初心,鄉村振興擔使命”暑期社會實踐團跨越2500公裡再次踏上雲南的土地,續寫滬滇山海情深。
青年聽黨話
“我為什麼要入黨?”是建黨以來,每個對黨心生向往之人的内心之問。在牟定縣黨建文化主題公園,學校實踐團與共青團牟定縣委黨支部共話黨建,在初心亭下回望初心使命,再度描摹心中的紅色印記,在初心路上尋找那镌刻于共産黨人血脈之中的答案。團隊還與雲南大學實踐隊不期而遇,“你們也在這裡開展實踐學習嗎?”兩隊成員幾乎是同時向對方問出這句話,之後相視而笑,而答案似乎也不言自明,“一片丹心向黨,這樣的青春才不迷茫”,在熱情的讨論聲中,兩隊成員更加堅定了緊跟黨走的初心。
實踐團隊成員前往初心亭學習,與雲南大學實踐隊共同研學
實踐跟黨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白子将軍”周保中和“高地上的最後一位戰士”曹慶功的革命故事浸潤着共産黨人可歌可泣的鐵血精神,高原之上,紫薇花旁,曆史的畫面仿佛在眼前重現,一行人不禁熱淚盈眶,重溫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是新一代共産黨人不忘初心、勇挑重擔的動力之源。回去的路上,成員們仍感慨萬千,“中國共産黨是主心骨,一定要永遠跟黨走。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對英雄最好的紀念,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團隊成員在實踐日志上重重寫下這樣的話語。
團隊成員重溫入黨誓詞參觀曹慶功烈士、周保中将軍紀念館
紅色文旅迸發新活力
炎炎夏日,山路蜿蜒,陽光在汗水的折射下,成員們的額頭都已經亮晶晶了,為重走紅軍來時路,緻敬偉大的長征精神,實踐團赴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調研。踐山涉水,走紅軍路、過紅軍橋。“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紅軍橋旁唱嘹亮的紅歌振奮精神。身體上的疲倦、酷暑下的幹渴“一樁樁、一件件”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紅軍長征的不易和偉大。“到新莊紅軍村開展實踐活動很有意義,憶苦思甜、回顧曆史,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将傳承發揚好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英勇無畏、愛國奉獻的精神。”實踐團成員司宇說。
團隊成員與蒲國宏書記在紅色講堂合影
近年來,新莊村通過“黨支部+企業+村民”的合作模式,将鄉村振興與紅色旅遊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黨建帶群建、“農旅文”融合發展的緻富振興之路。當團隊成員問賓川縣喬甸鎮海稍村委會新莊紅軍村基地主任、新莊紅軍村黨支部書記蒲國宏回村做紅色旅遊遇到的困難時,他笑着說:“如何讓村民認識到這是一件造福村子的好事比較困難,在最開始做工作時衣服都被撕破了四五件。”團隊成員又問:“那您為什麼還要堅持做?”“相比于當年紅軍長征途中面臨的生死存亡嚴峻考驗,這又算得了什麼?新時代黨員要飲水思源,在新長征路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等着我們去征服,決不能忘記革命初心,更不能忘記革命理想。”蒲書記回答。
新莊紅軍村紅軍長征紀念館工作人員為團隊成員講解
團隊成員與蒲國宏書記座談交流
獻策謀發展
在思政課後,實踐團來到牟定縣彜繡産業園,團縣委副書記康潔對團隊第二次到牟定開展活動表示熱烈歡迎。彜繡作為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牟定縣彜家女子用世代傳承指尖上的藝術,實踐團成員在産業園親身領略彜繡産品的精美,體會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智慧魅力,更是忍不住親自上手體驗。
實踐團成員陸南南感慨:“這小小的一針一線,到最後的一絲一縷,都是講究啊!我手都僵了。”“我自己作為彜族人其實之前不太了解彜繡,沒想到彜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原來自己民族文化産業這麼豐富,震撼之餘也非常驚喜。”實踐團成員彭豪翔興奮地說道。
團隊成員參觀彜繡産品
“彜針彜線”繡出振興之路。為了解更多關于牟定縣的故事,實事求是的結合專業所學給出“新點子”。實踐團參加了“彜族左腳舞之鄉——牟定縣鄉村振興之路”座談會。會上,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畢瓊對牟定縣彜繡文化産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詳實生動地介紹,表示目前全縣有專業經營彜刺藝人200餘人,掌握彜繡技藝的民間藝人8700人,形成了“綠孔雀、福來雲往、傳統彜繡”三大産業模塊。馮雨晴老師參觀後表示,希望未來能在“非遺研學”“田野黨建”上深入合作,将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相結合。
作為實踐團的學生代表,彭豪翔開展了“針繡彜韻心向黨,經世濟用民族情”暨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宣講,其餘同學根據專業知識和現代審美各抒己見,對彜繡的繼承和弘揚提出多項建設性意見,并與彜繡青年代表就如何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用彜繡講好民族故事進行交流探讨。康潔對實踐團提出的建議給予充分肯定,并邀請大家明年再來調研參觀,許下第三次“山海之約”。
牟定縣青年之家座談交流
紅軍一路走,一路服務群衆;青年一路學,一路振興鄉村。時代各不相同,奮進一脈相承。此次調研,團隊将專業理論與實踐融合、“紅色”曆史與現實融合、田野與思政融合,在學思踐悟中充分了解“國情、社情、農情、民情”,助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産業發展,進一步激發了新時代青年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引導新時代青年砥砺笃行,将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青春在助力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絢麗綻放。
攝影 彭豪翔 陸南南 楊津晶
原文鍊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36975394423679125&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4c2c0c07ac0a8232d000r&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703697539442367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