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記者 陳泳均
本報訊 青年一路學,一路見證鄉村振興;步行三萬裡,緻敬制造建設者。今年暑假,上海海洋大學“先鋒引領,山海築夢——田野黨建守初心,鄉村振興擔使命”暑期社會實踐團跨越2500公裡,再次踏上雲南的土地,續寫滬滇山海情深。上海電機學院“尋訪、傳承三線建設精神”暑期實踐團從上海出發,“特種兵式”跨越西北、西南、東北、華北和華中11省市,尋訪到36名三線建設者,用心感受工業發展給區域經濟社會和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
在行走中續寫滬滇山海情深
炎炎夏日,上海海洋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調研,跋山涉水,走紅軍路,過紅軍橋。
山路蜿蜒,汗水浸濕了實踐團成員的額頭,他們深刻體會到了紅軍長征的不易和偉大。“在新莊紅軍村開展實踐活動很有意義,憶苦思甜、回顧曆史,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将傳承發揚好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英勇無畏、愛國奉獻的精神。”實踐團成員司宇說。
在思政課後,實踐團來到牟定縣彜繡産業園,感受彜家女子代代相傳的指尖上的藝術。實踐團成員在産業園親身領略彜繡産品的精美,感受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智慧魅力,更是忍不住親自上手體驗。實踐團成員陸南南感慨地說道:“從小小的一針一線,到最終的一絲一縷,每一個步驟都很有講究。”“作為彜族人,我其實之前不太了解彜繡,沒想到彜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原來自己民族文化産業這麼豐富,震撼之餘也非常驚喜。”實踐團成員彭豪翔興奮地說道。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将專業理論與實踐融合、“紅色”曆史與現實融合、田野與思政融合,在學思踐悟中充分了解“國情、社情、農情、民情”,進一步激發了新時代青年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在行走中尋訪共和國三線建設者
作為今年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之鄉村振興“笃行計劃”專項行動全國示範性團隊,上海電機學院暑期實踐團7月15日從上海出發,曆時24天,總行程三萬裡。實踐團成員實地考察、探訪了17家從上世紀三線建設時期建立、成長起來的裝備制造企業。
在甘肅、湖北、沈陽、北京、成都等多地,都留下了實踐團的足迹,都見到了曾經的三線建設者或者知情人,實地探訪了曾經的三線建設企業或者援建企業。在甘肅天水長城開關廠舊址,1970年畢業就來到這裡的舒福玉自豪地介紹:“隻要甲方來到廠裡參觀,就一定能成功簽單。當年,我們的這條數控機床生産線是國内最先進的。”
在湖北十堰,這座因為三線建設而建立的城市一度被稱為“十堰是二汽的十堰”。來自上海的殷鑫泉說道:“我們剛畢業到這裡的時候,十堰還隻是個鎮,鎮裡隻有一條泥濘的馬路。當年的口号是先生産、後生活,我們自己幹打壘、動手建廠房,住蘆席棚。我的兩個兒女後來都留在十堰工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沒有辜負時代。”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24天的尋訪,給我上了三節課,分别是‘四史’課、素養提升課和專業技能課。這長達三萬裡的經曆是一次覆蓋思想、心态、知識和能力的全方位洗禮,這數十位與共和國裝備制造業一同成長的老校友,一句辛酸不足以描述他們的艱苦,幾頁傳記也寫不盡他們的榮譽。新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每一步發展、每一次突破,都是他們留下的不朽豐碑。”實踐團成員劉聖典說道。
原文鍊接: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hone/qnb/html/2023-08/17/content_146386.html